我在美国留学期间,实验室每周要开一次碰头会,轮流由某个人汇报其实验进展,然后大家给他挑刺,实验结果能否说明问题?是否存在什么不足?需要 补充什么实验?如果那一周轮到的人没有实验进展值得汇报,也可从学术期刊上找一篇相关论文做介绍,然后大家也是给该论文挑刺。即使是经过同行评议发表在著 名期刊上的论文,仍然能够被挑出不少漏洞。系里基本上每周都有学术报告会,从校外请一些专家介绍其最新成果,这些往往是其所在领域的大牛,包括诺贝尔奖获 得者。但是在报告结束之后,照例有问答,回答听众的疑问。即使台上是诺贝尔奖获得者,台下的研究生同样会不客气地质疑,希望能够得到解答。 这种学术气氛,训练的是批判性思维,让自己,也让同行,在做学术研究时,能够更加认真、严谨,经得起推敲。推而广之,即使在非学术的问题上,如果具有了 批判性思维,也同样会更认真、严谨,不会信口开河,也不会轻信受骗。当然,没有必要什么事都很较真,有些事即使在脑子里已“批判”过了,也未必就一定要说 出来。接触过我的人都觉得,我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很随意,并不计较。这是因为我把生活和事业分得很开。对生活不妨随和一些,对学术、工作、事业则应该较真。 中国历来存在的问题,就是把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混为一谈。对生活“难得糊涂”是一种无可厚非的方式,对工作也稀里糊涂那就要出大问题。但是很多国人已习 惯了用对待生活的随意态度来对待本该较真的工作,缺乏专业精神,导致了种种怪象,也是浮夸、虚假泛滥的一个因素。如果有人胆敢站出来要较真一番,那些对浮 夸、虚假很宽容的人,这时候忽然对较真的人显得很不宽容,将矛头一起对准他,认为他坏了大家的好事。该糊涂的时候可以糊涂,该较真的时候还是应该较真的, 否则各种各样的造假、谣言还会有谁愿意去管?如果真的痛恨造假,不妨就从对假较真开始。
|